第(2/3)页 李逍指向顶端的那个圈,道:“这第一个圈,李逍给他命名为第一产业,天下最重要的产业为第一,是国家的根本,不可动摇。历朝历代,都是以这个第一产业为基础发展,其他两个产业太弱,导致这三角形无法稳固。应该均衡发展。但有个基础条件,才能发展其他两个产业。” 朱元璋道:“什么条件?” 李逍笑道:“其实咱们已经达到了,那就是农业产量大增,土地一年产量,能够天下人吃三年,饱暖思淫欲,只有吃饱才是一切的根本,否则一切都是空谈。” “原来如此.”朱棣眼睛一亮,道:“土豆、红薯、玉米,加上高产的稻种,土地集中化种植,产粮的确提高了三倍。” 朱元璋欣慰一笑:“好,看来咱们大明已经附和了第一条件,那剩下的两个产业又是什么?” 李逍神色笃定道:“这剩下的两个产业,只要支棱起来,国家无比富有,经年不衰,王朝自此,将永远不会更替!” 闻言,在场的几人都吸了口凉气。 特别是对于朱元璋和朱棣,王朝永远不会更替,打破千年来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的局面,那可是太震撼了! 若是能成,大明岂不是永垂不朽,万万年? “快说!”两人异口同声说道。 李逍微微点头,指向第二个圈,道:“这第一产业为农业,让天下人吃饱,第二产业称之为工业。” 朱棣道:“工业,就是贤婿你在北平开的那些工厂吧?” 李逍笑道:“没错,饱暖思淫欲,先饱,后暖,才能思淫欲。农业解决吃饭问题,工业就是满足日常所需,那些纺织厂,铁矿厂,制造风油精的药厂.等等,都是为了解决日常所需,同时,还解决了老百姓吃饭的问题。” 朱元璋道:“这倒是真的,光一个化肥厂,就有三万百姓在里面讨生计,每人每年可赚取白银三十两,哪怕无地可种,足够一家人吃穿不愁了。” 朱棣喜道:“爹,您还忽略了一点,这工业能反哺农业啊,比如这化肥厂,产的化肥能让土地产量更高,而土地赚取的粮食转化的钱财,最终也是流落到百姓的手中。” “没错!”李逍拿出笔,在第一个圆圈的中心点,画向第二个圆圈的中心点,“这就是相辅相成,相互获利。” 他又从第二个圆圈的中心点,画向第三个圆圈的中心点,“最后流到了第三产业,再回到第一产业!” 说着,李逍又从第三个圆圈的中心点,画向第一个圆圈的中心点,形成了一个三角形:“生生不息,循环不止,这就是最稳固的结构,足以让大明王朝,永不会衰败!” 话音落下。 朱元璋和朱棣倒吸一口凉气,死死看着那三角形。 仿佛这三角形,就是大明的保护符一般。 打江山容易,守江山难啊! 作为皇帝,心中最想看到的是什么? 那就是王朝不再更替,天下不再易主。 半响,朱棣楠喃道:“先饱,后暖,再思淫欲,贤婿,你说的所谓这第三产业难道是青楼?” “青楼只是一部分。” 李逍笑着解释道:“第三产业称之为服务业,其实自古以来都有之,在唐朝和宋朝最为发达。服务业越发达,经济便越加的昌盛,其实皇祖父您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。” 朱元璋道:“你是说,朕出资修的酒楼和那盲人按摩?” 洪武年间,朱元璋出资修酒楼和盲人按摩,充盈了国库。 李逍点头道:“是的,吃饱穿暖,就希望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,市场、商场、饭店、酒店,文化、教育,交通,运输都是第三产业的一种。 比如一家人奢侈一把,去下个馆子,去喝喝小酒,工作累了找小妹按个小摩,洗个小脚。 百姓挣了钱,享受享受也是应该的嘛。 第三产业能促进更多人就业,让钱财不停地流动,各取所需,才会有赚不完的钱。 第三产业代表了人更美好的向往和未知的探索,当吃饱饭穿暖衣都已不成问题,人们就愿意把钱花在花在第三产业上。” 在未来,经济越发达的国家,第三产业占比越高。 第三产业占比越高,就代表着前面两个产业也不会太差。 此时,屋内静悄悄的。 所有人都被李逍的三产业言论给惊呆了。 之前的王朝,因为只有农业,百姓们只能靠土地吃饭。 所以一旦土地兼并,百姓们就活不下去,只有造反,重新分配土地资源。 但现在,土地不是唯一的产业,百姓可以去种地,也可以去当工人,还能去给人拉黄包车,做家具,教书 “第三产业.” 半响,徐皇后欣喜道:“原来是这样,现在北平城出现了许多以前不曾出现的行业,钱财不停地流通,反而越来越多。” 朱棣也点头道:“因为北平有第二产业工业,效率提高,物资更加丰富,不少商人已经尝试将北平的新鲜货物去外地卖,这镖局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,最近北平新开的镖局就有二十多家,按照李逍的说法,这镖局就是第三产业服务业,因为第二产业诞生,又反哺了第二产业!” 古代交通不便,人烟罕见之地,沿路常常有山贼强盗。 镖局便运应而生,也是也是早就有了,只不过没有现在这么红火,总之,第三产业各行各业都发达起来了。 朱元璋担忧道:“这北平的东西去了外地,会对外地市场进行冲击吧?” 李逍笑道:“会的,会带去很大的冲击,扰乱市场,所以要开海禁,开边关贸易,去赚外人的钱。” 朱元璋点头道:“原来如此,哈哈,今天你倒是好好的给我们上了一课,受益匪浅,不过你说的这个边关贸易,难道是要将咱得好东西卖给那些鞑子?” 李逍道:“咱们很容易生产的铁器和丝绸,就能换来马匹,牛羊,这是赚的,届时设立关税,既能防止外来的货物对当地市场的冲击,又能使得国库充盈。” “关税,倒是个好法子,不过.” 朱元璋疑惑道:“开海还能理解,但贩卖盐铁给北方的鞑子们,他们反过来会对付咱。” 朱棣笑道:“爹,这点.孩儿早有考虑,等回了宫,孩儿跟您细说。” 闻言,朱元璋点了点头。 这就是他们父子两的观念不同。 在洪武时期,朱元璋对北元的态度是拒绝交易,以守为主。 而永乐时期的朱棣,则是认为瓦剌、鞑靼、兀良哈等几个大部落无法统一,就对大明朝造成不了威胁。 与其中弱的一方开通贸易,就能造成弱的一方无法被吞并,势力平衡,无法统一,等自己腾出手来,就去对付他们。 也不能说谁对谁错,各有利有弊。 不过遗憾的是朱棣耗尽一生时间五征漠北,最终都没有灭掉这些游牧民族。 而事实上,也正如朱棣所想。 这些部落统一起来,的确让明朝头痛不已。 等朱棣死后,马哈木完成了统一各部落的壮举,进攻大明。 要不是于谦扶大厦于将倾,站了出来完成了北京守卫战,大明就真被灭了。 天子守国门有好有坏。 好处是边关重军不用交给藩王了,减少造反的事情发生。 重军既能拱卫皇帝,又能在天子脚守住门户,守住了门户,内地百姓不会被外敌侵扰。 要知道,这些鞑子一旦越过长城,就会烧杀劫掠,无恶不作,骑着快马,手持弯刀,来去如风,几个人就能屠掉一个村,受苦的是无辜的百姓。 坏处就是,中央权利集中的京师直面敌人,一旦沦陷,王朝就直接沦为他人之手。 “这三产业的理论,倒是稀奇,不过也确实有用,北平的繁华便是证明。”朱元璋不明觉厉的道。 朱棣也大致懂了,点头道:“咱们支持李逍改革,是对的,这小子,肚子里都是墨水,哈哈” 其实朱棣是知道李逍是宿慧之人,心道李逍敢干,这些肯定是未来成功结果。 朱元璋又尝了一口臭豆腐,突然想到今天是带着目的来的,看向朱棣道,“老四,你瞧瞧,说的咱们都把正事忘了。” 朱棣回过神来,看向李逍,“贤婿,你前几日说方士有大用,有何用?今日朕跟你的皇祖父特意前来看看。” 第(2/3)页